设为首页今天是

检察机关如何实现未成年人心理帮教的三级跨越式发展

2018-8-29 20: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5963| 评论: 0

摘要: 检察机关如何实现未成年人心理帮教的三级跨越式发展时间:2018-08-29 15:19:00作者:新闻来源:法制日报评论投稿打印转发复制链接小|中|大字号  面对人数众多的未成年帮教对象,未检部门检察官们不仅分身乏术,而且 ...

检察机关如何实现未成年人心理帮教的三级跨越式发展

时间:2018-08-29 15:19:00作者:新闻来源:法制日报

评论投稿打印转发复制链接||字号

  面对人数众多的未成年帮教对象,未检部门检察官们不仅分身乏术,而且由于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和执业资质,难以对涉罪未成年人形成长效系统的关护和帮教规划,对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的方式往往过于简单而流于形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检察机关可挖掘地区教育资源优势,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建立专业心理辅导团队,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调查、心理疏导,以实现帮教方案的“私人定制”

  □ 胡向阳 冯新华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是我国政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实现现代司法文明,建立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检察制度,检察机关应抓住契机,将机制体制改革与现代科技应用融合,在未成年人帮教工作专业化和科技化建设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级跨越式发展:购买社会服务促未检心理帮教专业化

  目前,检察机关未检部门人员编制虽少,却承担着辖区所有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任务及涉诉未成年人案件的所有工作,包括心理辅导帮教。面对人数众多的未成年帮教对象,未检部门检察官们不仅分身乏术,而且由于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和执业资质,难以对涉罪未成年人形成长效系统的关护和帮教规划,对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的方式往往过于简单而流于形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检察机关可挖掘地区教育资源优势,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建立专业心理辅导团队,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调查、心理疏导,以实现帮教方案的“私人定制”。如黄冈市人民检察院通过建立检校合作机制,委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司法心理学教师、国家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团队对涉罪未成年人、被害人进行心理评估和疏导矫治,不仅大大缓解了未检部门的压力,也极大地提升了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的品质和效果。

  检校合作机制扫除了未检心理帮教进程上的专业化障碍,实现了未检工作的第一级跨越式发展。但同时,这种线下辅导合作机制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一是辅导时空受限,不仅拉高了交通食宿成本,也降低了辅导频次和效率。线下个体辅导中,辅导老师通常在一个主题下对一名未成年人会进行6到8次辅导,每周一次,每次工作时长50分钟。但辅导老师从武汉到黄冈路途往返平均至少需要花费3个小时,遇上未成年人居住地交通不便,为一个辅导对象路途奔波7到10个小时更是常有的事儿,不得已只能将部分辅导对象的辅导频次调整为两周一次。二是辅导信息传导不畅,辅导卷宗归档分析利用率低。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绝不是谈谈话那么简单,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辅导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过程中社会调查内容是否详实。但目前辅导老师受时空所限,只能通过检察官了解相关信息,无法获得家庭、学校、社区、村委会等一手信息。此外,辅导结束,大量的心理辅导档案难以得到综合的分析和归档,而这项工作对于评价每个特定辅导对象的心理辅导效果和总结某类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解决这些问题,单靠此前的机制体制改革已难以奏效,必须借助科技创新的车轮,通过网络移动平台的应用弥补线下辅导的短板。

  二级跨越式发展:线上辅导促未检心理帮教规模化

  可以说,线上与线下心理辅导同时进行,优势互补和双轮驱动,实现了未检帮教工作的第二次跳跃,其所蕴藏的科技威力不容小觑。以黄冈市人民检察院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及其他科技公司正在共同研发的“一检倾心”帮教APP为例,其优势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打破了时空限制,提高了辅导效率。APP设计开发了线上心理辅导功能,辅导老师可随时随地通过APP手机端或电脑端进行实时辅导和延时辅导,前者通过实时视屏连线进行,后者通过留言等方式对辅导对象或者潜在辅导对象的心理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线上辅导不受交通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保证对辅导对象每周一次不间断辅导。其二,辅导对象全覆盖。辅导老师通过线上辅导节省出的大量路途时间和成本,还可以惠及更多辅导对象,可涵盖除涉罪未成年人和被害人以外、存在一般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其他未成年人。不同类型的用户注册界面和通道不同,辅导内容和目的也更有针对性。其三,快速建档,数据加密。APP通过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方式对心理辅导进行记录和加密处理,案件中涉罪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报告、心理量表及测评报告等档案数据可快速归档、方便查询和打印。此外,线上心理辅导还有助于建立积极、信任的咨访关系,消除辅导对象特别是未成年被害人及家人每次面对面咨询时的一些顾虑(如性侵案件被害人对个人形象及隐私的特别要求),让他们有更多的安全感,进而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与困惑表达出来。

  三级跨越式发展:人工智能促未检心理帮教智能化

  为打造“智慧未检”,检察机关还可以在发展线上心理辅导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探寻未检帮教信息化建设的更高形态。即在尊重少年司法工作规律和检察权运行规律的前提下,将未检心理辅导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为未检帮教工作实现第三次跨跃式发展作好准备。

  尽管当前技术的发展尚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的自我学习能力——即深度学习能力还不强,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还处于数据采集、算法编程、实验矫正阶段。但在心理咨询领域,人工智能产品早已崭露头角。比如,基于认知行为治疗(CBT)框架设计的Woebot,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识别咨询对象的语言含义和情绪表达,还可以与其自动对话。现有研究证明,其在减少参与者抑郁症状方面疗效显著。再如,作为历史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智能机器人索菲亚,不仅拥有橡胶皮肤,还能够通过传感器调动自身脸部“肌肉”,展现出惊讶、恐惧、高兴等62种面部表情,并将“表情”配合自己的语言进行展示。其“大脑”中的计算机算法还能够识别参与者的面部表情,实时捕捉参与者情绪表达信号,与其进行眼神接触和交流。

  相信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进行未检心理辅导所体现的技术引领优势,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工智能心理辅导系统可以更精确地诊断预测未成年人的行为倾向,帮助辅导老师完成辅导对象的初步筛查,并对问题诊断给出测量性建议。其次,系统可以与未成年人进行常规的人机对话,识别并归类他们的认知偏差,缓解或释放他们的负向情绪。在大数据的平台上,每个案例都将在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前提下成为人工智能系统自我复演学习的素材,进而使系统累积足够的经验和应对技能,辅助完成未成年人常规性的心理援助工作。再次,人工智能心理辅导系统的辅导时间更加及时灵活,可以满足辅导对象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陪伴要求,形成24/7工作模式。最后,人工智能系统具有更加便捷高效的建档存档功能和更加安全的转介功能。网络移动平台虽然能将纸质文档转化成数据文档,但数据的整理和上传还是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人工智能借助语音识别、文字识别、视频记录系统等可对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收集;经过编程和学习,自动将所有数据按照要求的格式进行整理和归档。根据权限,不同主体如辅导老师和检察官、法官等可直接向人工智能系统发出数据转介指令,系统根据主体身份将权限内的数据直接进行加密转介,这将省去大量沟通和协调事项,并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作者分别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责任编辑:马志为]


返回顶部